天河記事
生命關懷
從一張書桌開始:鳳林仁親用愛陪讀10年書

文/黃泳晞

每隔幾週,天河基金會「美食加值計畫」的合作小農會從產地直送有機蔬果到花蓮鳳林,替近40位偏鄉弱勢孩童補給生活需要。2011年由何家強、侯美英夫妻憑藉一股熱忱創立中華仁親陪讀班,每日免費供應晚餐及課業輔導,接送孩童往返距離鎮上15公里外的部落,十年來未曾間斷。面對如此長期的付出,侯美英表示,當然有感到辛苦的時候,但「看見孩子慢慢轉變,從不信任到逐漸打開心房,甚至能從陪讀班獲得勇氣和力量,就能感覺欣慰。」

一路堅定陪伴許多孩童走過重要成長階段,最初陪讀班的設立,其實始於無心插柳的偶然。千禧年初桃芝風災重創花蓮,許多部落因此一蹶不振。為輔導在地行銷農作物,重振部落經濟,2010年侯美英與丈夫帶著兩個兒子從台北舉家遷移東部,來到花蓮溪東側的吉拉卡樣(山興部落)。但才進入部落半年,作物都還沒長好,侯美英就看見當地另一個更迫切的需要。

沿襲過往在台北的習慣,到花蓮後侯美英依然天天在書桌旁陪兒子寫作業。有次一位部落小朋友看到後欣羨表示:「好好喔!你們家都有桌子可以寫功課」,讓侯美英不明就裡。等到她與部落逐漸熟悉,才知道在都市中再普通不過、幾乎家家必備的書桌,在這個海岸山脈底下的小聚落,竟是近乎難得的奢侈。


▲陪讀班不定時會收到由天河基金會捐贈的有機蔬果,圖為花蓮小農「堤岸原民園」種植的有機香瓜。

​打造部落孩子的第二個家

「部落人普遍家中都只有一張桌子,這張桌子阿公阿嬤吃飯要用,爸爸媽媽喝酒也要用,等到孩子有空位可以寫作業,往往已經深夜。他們不是趴在地上寫作業,就是長期都處在功課寫不完,隔天起不來,到學校再忍不住打瞌睡的生活狀態中。」

後來侯美英邀請這位小朋友一起到家裡寫功課,順便留下來吃晚飯,一開始她的想法很簡單,「反正我也要陪兒子,多顧一個人不算什麼。」但沒想到,他們家有一張「專門寫功課的桌子」這件事迅速地在部落孩童間傳開,帶著作業來敲門的孩子越來越多,書桌很快就不夠用了。侯美英夫妻不忍心叫小孩回家,於是開始在部落裡借場地讓孩子寫功課,最後乾脆到鎮上租房子,用更大的空間專心提供作業輔導與陪伴,鳳林仁親陪讀班,就這麼從一張書桌上展開了。

部落中唯一的小學山興國小在民國81年因人數過少而廢校,從此之後孩子只能每天六點起床,搭校車到15公里外、車程約半小時的鳳林鎮上課。自從中華仁親陪讀班在鳳林鎮開張,孩子每天放學後便到陪讀班念書吃飯,晚上再由侯美英和何家強兩人輪流開車將他們送回部落。

補足親情的缺口

陪讀意味著閱讀和陪伴,而對鳳林仁親陪讀班的學生來說,後者又更為重要。目前班上共有40多位學生,年齡層涵蓋國小到高中。他們多半來自單親、失親或隔代教養等家庭失能環境,有著不同的破碎與傷口,正等待著他人的看見和理解。

侯美英回憶,陪讀班剛成立不久時,她注意到班上一位高中生阿浩(化名)有自殘傾向,手臂上滿是美工刀的劃痕。她曾試圖詢問原因,阿浩卻不願意表露,只說:「我的痛不是你可以理解的」。

經過輾轉了解才曉得,阿浩的媽媽長期被爸爸家暴,因此他不愛回家,放了學也總是在部落中遊蕩。有天放學後姐姐獨自在家時不慎遭鐵捲門擠壓喪生,對此阿浩非常自責,認為是因為自己不在家才害得姐姐過世。而這件事後,爸爸曾對母子承諾再也不讓他們受傷害,卻在同一天出車禍,成了全身癱瘓的植物人。

「我不配擁有好東西,」在陪讀班待了幾年,與侯美英建立起信任關係後,阿浩才坦承自殘的動機,「割手至少讓我的心不會那麼痛。」他不願意做心理諮商,而是將陪讀班視為出口,「美英媽,至少在這裡還有妳願意陪我、聽我講話,聽得懂我在說什麼,這樣就夠了。」

孩子們暱稱侯美英為「美英媽」,對於每日負責料理教室晚餐的何家強更直呼「家爸」,是家強爸的簡稱,也代表著這個家的爸爸。相信愛與肯定能帶來更多力量,在中華仁親陪讀班中,讚美與擁抱隨處可見,侯美英夫妻給愛給得大方,就像多數的爸媽一樣。

「爸爸、媽媽,愛,這些都是一個家庭中最基本的元素,但對我這群孩子來說,並沒有那麼容易取得,」侯美英說,「我們想做的,就是補足他們家庭中缺少的那一部分,給他們一個完整的家,讓他們對未來依然保有希望。」從2011年成立至今,侯美英10年來手機始終24小時保持暢通,為的就是讓孩子知道,只要有需要,她會一直在,因為她很在乎他們,就跟家人一樣。


▲陪讀班學生替社區長者更換新床。

接受,然後學習給出

努力讓這群偏鄉孩子感受被愛的同時,侯美英夫婦也帶領他們身體力行地練習給出愛。陪讀班的學生親自製作咖啡包義賣,用收入替部落重病老人換堅固的新床;疫情高峰期間也做加油打氣小盆栽,致贈給偏鄉第一線辛苦的藥師、診所及醫護人員。「我經常跟孩子說要當一個掌心向下的人,除了接收別人給我們的資源,我們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讓愛繼續傳播出去,打造一個向善的循環。」侯美英說。

最近陪讀班的學生們正忙著趕工製作咖啡濾掛包,要趕在中秋節前發起第二波義賣,才能來得及用賺來的錢包餃子給部落獨居長輩,讓他們在中秋佳節一起感受月圓團圓的溫暖。曾經依靠外界援助照亮生命的偏鄉孩子,透過時間的折射,如今也成為了可以溫暖他人的陽光。

全文轉載自102期《停泊棧》俯仰天河專欄:從一張書桌開始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