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河記事
社會創新
數位串聯學習無距 翰林運用科技助偏鄉教育
文 / 曾毓翎 圖 / 天河基金會

疫情催化教學方式演進,遠距教學成為教育新常態,線上學習課程如雨後春筍般相繼湧現。然而,老字號教科書品牌翰林出版(以下簡稱「翰林」),不同於其他跟隨潮流的教育產業,早在14年前就洞見未來教育發展,為數位教育做足準備。

為教育而科技

隨著網路時代來臨,教育部開始重視資訊教學,力助學校增設投影機、電子白板等數位資源,但教材仍以紙本為主,導致設備長年棄置儲藏室的窘境。察覺教育現場空有硬體、缺乏軟體的情形,翰林將厚重的備課用書化為輕便的教學光碟,改變老師教學習慣,亦解決設備閒置問題,跨出數位教育的第一步。

翰林董事長陳彥良說:「曾經光碟的年產量能堆成30棟台北101大樓。」豐碩成果反映翰林的成功,卻也帶給地球沉重負擔。因此,翰林在2015年推行「翰林行動大師」,鼓勵老師下載網路教學素材,減少光碟需求,盼能在教育與環保間達到平衡。除了實體教學優化,翰林也看準線上學習趨勢,2012年推出的「翰林雲端學院」不僅提供學習新選擇,還能自動彙整、分析學生學習歷程,以利老師迅速掌握每個人的弱項與盲點。「數位教育來自教學過程。」回顧翰林數位轉型的每一步,皆從老師立場發想,傾聽教育現場需求,研發更完善的教學系統,陳彥良堅信:「幫助老師,就是幫助孩子。」

當翰林積極尋覓輔助老師的方法時,翰林文教基金會(以下簡稱「翰林基金會」)則走進偏鄉,探訪課輔班並分享數位教材。「我曾在課輔班看到小朋友趴在地上罰寫,他要罰寫100遍。」吳承展特助感慨,偏鄉老師經常採用罰寫教導學生,而非有效的一對一輔導。距離和交通更是孩子的學習致命傷,不但增加學生取得資源的困難,亦降低大學生志工下鄉服務的意願。

為搭起偏鄉與教育的橋樑,翰林基金會於2020年展開「線上公益輔導專案」,邀請具服務熱忱的大學生擔任學期志工,以學校進度為基礎,融合「翰林雲端學院」的豐富內容,給予弱勢學生公益輔導。


志工悉心為學生解題。

 

在「教」與「學」中成長

近年數位教育發展快速,越來越多人加入學期志工行列,吳承展驕傲道:「當時只有兩位老師,現在是203位老師。」然而在缺乏志工的初始,翰林基金會如何挺過難關?他笑答:「我在網路上搜尋志工課輔,找著找著就發現青力計畫了。」

「青力親為.千萬祝福」為天河基金會的服務獎助計畫,針對背負學貸的青年,提供16,000元公益獎勵予完成服務者,期許年輕人發揮影響力,回饋社會並培養利他精神。去年為翰林基金會與天河的首次合作,吸引49名志工報名,一同為偏鄉教育盡一分心力。

學期志工多為師範背景,青力志工則來自四面八方,各有所長。吳承展靈機一動,策劃為期兩週、暑假限定的「多元主題線上議題營」,青力志工可選擇性別、環境等領域專題,帶領偏鄉孩子研究、探索學科外的世界。

由於翰林基金會嚴格要求師資,青力志工需培訓六週才能正式服務,然這僅是學期志工訓練期的一半。吳承展說:「短時間培育出合格老師是一大考驗,但青力志工仍接受挑戰,展現積極和決心。有些人白天要上班,晚上還來培訓,真的很棒!」


偏鄉學童專注聆聽課輔課程。

 

兩週能學到什麼?學員回饋,透過議題營認識學校未教授的性別教育,才了解性別友善的重要。青力志工亦收穫滿滿,不少抱有為師夢想者把握機會練習,進而突破自我。「有個志工一開始不敢跟別人講話,說話也不太流暢,之後他口條進步很多,甚至去報名師培。」這位戰勝心魔的志工讓吳承展印象深刻。

教學同時學習、助人同時受助,公益服務中的正向互動,促使志工肯定自己、提升自我價值。無論服務為短期或長期,志工在服務中的蛻變與成長,早已超越服務本身。

 

全文同步刊載於萬海慈善基金會刊《停泊棧》NO.134 「俯仰天河」專欄:數位串聯學習無距   翰林運用科技助偏鄉教育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