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河記事
生命關懷
離海最近的課輔班 在小漁村點亮向陽希望
文 / 黃泳晞 圖 / 天河基金會、向陽關懷協會

「社會不停談論要翻轉城鄉差距,但城鄉間難以跨越的並非資源或資質,無意識地行為複製才是最大的問題。我們想盡可能讓孩子多接觸一些資訊,讓他們知道,世界很大,你還有很多其他的可能性。」──向陽關懷協會執行長林慧蘭

 

向陽關懷協會(以下簡稱「向陽協會」)位於屏東縣海濱線上,塭豐社區是全島最靠近海洋的村莊,但實際原因並沒有字面上看起來浪漫。當地養殖漁業發達,為了維持經濟來源,超抽地下水成為必要之惡,幾十年下來這裡已是台灣地層下陷最嚴重的區域。房屋落至海平面底下,窗戶和馬路同高,時不時的海水倒灌、每逢颱風必有水患,即使堤防、屋腳不斷加厚加高,依然抵擋不住大自然反撲帶來的災難。

2009年八八風災重襲南台灣,水淹二樓高,塭豐幾乎滅村。12年過去,能離開的人都早已離開,當地如今有著所有貧窮偏鄉都會遇到的困境:工作機會短缺、人口持續外流、嚴重高齡化的社區以及普遍不足的家庭功能系統。「這裡的家庭結構多是單親、新住民配偶或隔代教養,大人為了生計自顧不暇,不太再有多餘心力放在孩子身上。因此村裡的小孩放學後就在街上亂晃,或是乾脆到網咖打一整晚電動」,林慧蘭說。

執行長林慧蘭深耕在地多年,盡心照顧每位弱勢孩子。

 

不讓未來在此封閉

而由於地理位置近海又偏僻,毒品、槍械走私在當地時有所聞,甚至在馬路上直接就可以看到有人在吸毒或做毒品交易。林慧蘭表示,在這樣的環境下,向陽一開始成立的初衷再簡單不過,「就是讓孩子們放學後至少有個地方可以去。確保他們的人身安全,也讓學習持續下去。」

如今向陽協會照顧近40位學生,除了提供免費的晚餐及課後輔導,也積極推動職涯探索,鼓勵孩子尋找人生的不同可能。「這裡的小孩對未來很缺乏想像力,」林慧蘭觀察,「當你問他們未來想做什麼時,女生的回答永遠是指甲彩繪,男生則是「牽罟」(按:下魚塭協助拉網捕魚,為一種集體捕魚方式),幾乎沒有別種答案,因為這就是他們的爸爸媽媽們在做的工作,他們接觸的世界就是如此。」

於是向陽協會多方媒合實習機會,讓孩子們有機會擺脫生活限制,認識不同的職涯樣貌,在其中培養興趣和自信。林慧蘭曾找來先前在航空業服務時的同事分享工作心得,不少孩子聽完後心生嚮往,激起學習英文的動力,當後續協會獲得與外師線上視訊學習的資源時,學生的反應便很熱烈。「其實他們不是不愛學習,是這個小村子太封閉、能給的刺激太少了。」林慧蘭笑著說,「所以我們時不時就要刺激他們一下,讓他們知道世界上還有很多好玩的事情。」

協會開設烏克麗麗社團課程,培養學童多元興趣。

孩子心中「第一個家」

不過作為塭豐村唯一的課輔班,向陽協會大部分時間還是在補足家庭功能的缺失,讓孩子感受溫暖及安全感。林慧蘭說,當地學童的原生家庭多半複雜,協會裡就有三、四位孩子的家長因吸毒入獄,家暴、酗酒等問題更是層出不窮。有學生經常因父親酒駕而在半夜接到派出所電話;也有國中小女生因父親到外縣市工作、母親又離家出走,一人獨居好幾年。「身為大人,他們並沒有負起照顧孩子的責任,反而成為帶來麻煩的角色。」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▲孩童體驗飲料店工作。

因此向陽協會的大門總是敞開,孩子們可以自由進出,心事也能盡情地往這裡傾倒。作為天河基金會美食加值計畫合作夥伴,林慧蘭更直接開放協會的廚房冰箱,每當收到產地直送的有機作物或食材時,學生就會跑來自己動手作料理。「孩子要怎麼嘗試都可以,失敗也沒關係,他們知道在這裡自己會全然地被接納。」

作為免費課輔班,成立10年來不免遭遇許多艱難時刻,林慧蘭也曾幾度考慮結束。但當聽到學生請她不要關掉協會,「否則自己沒有地方去」;失業的爸爸帶女兒來敲門,說著「我不曉得要怎麼教小孩,也不知道什麼對她們才是最好」請她幫忙照顧孩子時,她終究咬牙撐下來。

協會資源依然不夠,但林慧蘭的努力沒有被海水淹沒,這座村子都看見了。

全文同步刊載於萬海慈善基金會刊《停泊棧》NO.112「俯仰天河」專欄:離海最近的課輔班 在小漁村點亮向陽希望

 
 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