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河記事
生命關懷
伴無家者走過生命低谷 芒草心協助街頭弱勢自立
文 / 曾毓翎 圖 / 天河基金會

步出龍山寺捷運站,白天可見艋舺公園熙來攘往的人群,以及龍山寺絡繹不絕的遊客;夜晚揮別熱鬧景象,無家者露宿公園各處,數個蜷縮的身影成為大眾對萬華反感的風景。某些人視公園為無家者的培養皿,認為外界援助讓他們得以繼續遊手好閒,但無家者來到公園不僅是為了一餐溫飽,亦在尋找翻身的轉機。

自己脫離流浪循環

社團法人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(以下簡稱「芒草心」) 外展社工李佳庭表示:「大家以為他們在公園只是想找東西吃,但其實工作才是主要原因。」工作是無家者在混沌生活中前進的強大動力;天一亮,無家者會在公車站附近等待工頭,尋覓有無舉牌、出陣頭等職缺。有些人選擇非勞力工作,如:賣明牌給熱衷玩彩票的長者、接受宗教團體的抄經委託。「他們會因為喝酒手會抖不能抄《心經》,而開始不喝酒。」無家者為工作所做的轉變讓李佳庭印象深刻,「這是我們社工不會做的事。」


李佳庭社工表示,夜訪不只是發物資,最重要的是關懷無家者的狀態。

 

即便艋舺公園讓無家者望見一線生機,可臨時工作薪水單薄,家依然是遙不可及的夢想。為改善無家者困境,耕耘無家者領域多年的芒草心,推行扶持無家者自立計畫,期望透過「香香澡堂」、「友善宿舍」、「心手村培力中心」( 以下簡稱「心手村」) 三個項目,讓其擁有安穩的棲身之所和習得專業技能的機會。

疫情期間公共盥洗場所不易尋得,只能在外洗澡的無家者惹來民怨,芒草心因此設立「香香澡堂」,予以無家者免費的沐浴空間,同時具備福利諮詢等多元功能;「友善宿舍」則由社工擔任房東和無家者之間的溝通橋樑,協助管理和風險代償,盼無家者邁向自立且穩定的生活。

去年七月,芒草心、友洗社創和美沃奇電動工具公司攜手合作「心手村」,無償提供器具及課程,讓身體不便或年邁的無家者能嘗試簡易水電、校園洗地或遺屋清潔等工時短的工作。聊起學員的蛻變,心手村社工廖宗琳眼裡滿是驕傲,「嚴大哥是第一個出師的學徒,他曾幫芒草心換過水龍頭。」好學不倦的嚴大哥仍持續參與心手村課程,盼藉由新技能的學習,替自己帶來穩定的工作機會。


心手村的課程器具完整且多元。

 

協助街頭的家人回家

一月九日寒流來襲當晚,天河基金會與芒草心一同到西門町,發放約30至40份的物資包與便當,為生活在街頭的大哥大姊送暖。「大哥!吃飽了嗎?要不要吃便當?」一聞天河同仁詢問,無家者笑著接過物資,也趁這個難得機會與其交流、關懷近況。部分熱情的無家者還會分享其他無家者的動向,讓天河和芒草心的溫暖在嚴寒冬夜裡傳遞更遠。

過去芒草心僅會帶一包物資去探訪個案,大規模的物資發放始於疫情爆發的兩年前。當時萬華成了大眾箭靶,嚴重打擊無家者的經濟與生活,情勢緊迫,同樣為底層弱勢竭盡全力的人生百味、活水泉教會和夢想城鄉協會等團體,立即與芒草心分工合作,集中庫存物資並盡速發放。回憶當時的肅殺氛圍,李佳庭仍歷歷在目,「那時物資不夠發,街頭就像屍速列車。」她感慨,民眾已在鬧物資荒,被封鎖的萬華更是苦不堪言。但也透過這場疫情,鮮少被關注的無家者議題浮上檯面,吸引人們主動接觸、幫助芒草心,「從攻擊到好奇,這個態度轉換是很不容易的。」

無家是一場反反覆覆的歷程,擁有安身住處不一定是終點,流離失所也不代表向失敗妥協;除了工作者的援助和支持,也需要社會的包容與關懷,陪伴無家者在這趟漂泊遠途上,找到更多契機與選擇。

全文同步刊載於萬海慈善基金會刊《停泊棧》NO.131「俯仰天河」專欄:伴無家者走過生命低谷  芒草心協助街頭弱勢自立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