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河記事
生命關懷
從一頓飯走上實驗教育路 親愛學校扭轉偏鄉孩童未來
文 / 曾毓翎 圖 / 天河基金會

2017年,一群山上的孩子帶著提琴,在親愛愛樂弦樂團團長王子建的帶領下前往歐洲,獲得維也納國際青少年音樂節世界冠軍。兩年後,王子建於南投中興新村成立親愛音樂實驗學校(以下簡稱「親愛學校」),以創新理念指導學生,包辦全年食宿,給予完整的教學和照顧。

 

不一樣的孩子,不一樣的教育

王子建表示,起初沒有特別想成立樂團,當年因他與妻子陳珮文在南投深山的親愛國小任教,發現學生的兩大問題:一是晚餐常常沒得吃,或只吃零食、飲料果腹;二為對學習缺乏興趣,總在校外遊蕩。某天,學生撞見正在練小提琴的陳珮文,「孩子沒看過這東西就問,問了就想學;想學我們想說那好,放學後留下來,趁這個機會煮飯給他們吃。」原本只有四位孩子的課後照顧班,人數逐漸擴增,樂團也因此誕生。


採訪當天為製琴課程,學生展現主動學習、互助的混齡教育精神。

 

孩子在不健全的環境成長,容易誤入歧途,而教育就是最後一道防線。王子建秉持這個信念,從樂團延伸至實驗學校,將弱勢家庭的孩子帶到山下,期盼透過教育翻轉偏鄉孩童的宿命。親愛學校行政主任林姵君說,親愛學校的學生大部分具有學習障礙或學習低成就,在體制裡可能因跟不上一般人而被淘汰。但親愛學校包容所有孩子的特別,無硬性學習進度,不標榜競爭,講求互助,這也是王子建採用混齡教育的原因。

論及學習,王子建反問:「還記得怎麼學會算數嗎?其實都想不起那個過程了。回想時才發覺早已遺忘這些歷程,但三、四年級的小孩他知道他怎麼學會的,他可以去跟一、二年級說講,他講得很清楚,甚至比老師還好。」王子建驕傲道:「混齡教育最棒的不是老師,是同學跟同學。透過孩子教導同儕,不但能讓他們建立自信,還可以激發學習熱忱,探索個人未來藍圖。」

 

結合主動與自律的核心精神

親愛學校每年參考學生興趣和未來方向做課程調整,除了固定的中英文學科,還有音樂、製琴、美髮等多元項目,甚至有長達半天的空堂,而空堂便是考驗學生是否懂得主動學習、規劃自己的重要課程。

培養一群孩子擁有主動學習的熱情需要一到兩年。王子建舉例,比如製琴需有學生率先完成,才能以他的案例去啟蒙他人,反思在一樣的時間和條件下,別人能打造一把小提琴,自己為何止步不前?關鍵在於主動。同是向老師請教,有人選在課堂閒暇,有人選在下課時間,有人把握每次見到老師的機會,「真正的學習不是老師一直在旁邊,是自己尋找想要的知識。」


學生製作的手工小提琴,待表面漆乾便能裝弦。

 

除了學習,親愛學校也教育孩子對自己的生活負責。以食為例,當學生收到天河「美食加值計畫」分享的食材時,得自行思考料理方式、準備份量和烹飪時程,「煮飯也是課程,之後會干擾學習的就是生活,那讓他現在就被干擾。你要上課,但也要煮菜,自己要去安排。」體制追求學科表現,讓學子猶如溫室裡的花,漂亮卻不夠強壯。王子建認為求學時就會安排自己,畢業後較能從容應對社會。縱使培養規劃能力耗時,他也耐心等待孩子體悟、成長,「我就是在培育小顆的高麗菜,雖然有蟲,但會茁壯。」

「其他有沒有學好不重要,因為這兩件事學好他自然就學好了。」王子建不斷強調的主動與自律,也是親愛學校想帶給學生的人生智慧。

主動和規劃是第一步,下一步便是行善;王子建對學生的期待很簡單,把自己照顧好,再照顧身邊的人。當個人收穫能在助人上體現,正向付出會予以存在的價值,讓人在善的道路持續前進。如今,有些年紀大的孩子回學校工作,如往昔王子建照顧他們般,陪伴、提攜後輩。對他們來說,學校不僅是一段成長歷程,更是溫暖的大家庭,有著無時無刻支持、愛護他們的阿爸。

全文同步刊載於萬海慈善基金會刊《停泊棧》NO.129「俯仰天河」專欄:從一頓飯走上實驗教育路  親愛學校扭轉偏鄉孩童未來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