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河記事
友善好食
親近好食從小做起(二):兒童過敏預防與安心食材挑選

過敏相關疾病在近三十年來盛行率持續攀高。以氣喘為例,西元1974年的統計資料顯示,兒童氣喘和過敏性鼻炎的盛行率分別為5.08%及7.84%,而到2009 年則升高至20.74%與50.0%,也就是五個小學生就有一個有氣喘。到底這中間發生了什麼事讓過敏疾病變成現代人的通病?與最近頻頻發生的食安問題有否關聯? 

天河基金會舉辦的食農講座,邀請聖康過敏專科診所的黃立心醫師、獵果鋪的古碧玲總經理,分享食物在過敏預防中所扮演的角色,以及如何挑選好的食材,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把關。

|吃真的食物、好的來源,讓過敏遠離

究竟身體怎麼了,過敏才會找上身?黃醫師解釋:過敏是免疫系統出了問題,免疫力不足和太過,都會讓人生病。免疫力太過強大,外來的汙染物一進入就產生過度反應,就是過敏反應。所以免疫力好,是要讓免疫力處在平衡的狀態,而非單純的增強免疫力。

家有過敏兒的父母,常會規定什麼東西不能吃。黃醫師說,對於過敏疾病來說,食物的影響沒這麼大,除非證實吃了特定食物會有嚴重反應。但吃什麼東西就很重要,多吃真的食物、好的來源,身體才會吸收到均衡而正確的營養。若真的想要吃些補充品,目前醫學證實對過敏有幫助的是益生菌和魚油,可適量食用。 

過敏發生的兩大因素是遺傳體質和誘發因素。過敏體質是會遺傳的,大致上父母親如有一方有過敏體質,小朋友有一半機率遺傳過敏。雖然我們不能掌握遺傳,但如果誘發因素控制得當,即使有過敏體質,也不一定會發病。 

許多家長會說:小孩自從某次感冒後,身體就變得很差。這句話隱含著過敏的特徵。當身體受到外來攻擊,會先產生發炎反應,這時並不會有症狀,需持續暴露在危險因子中,才會產生症狀。也就是說過敏是發炎慢慢累積,到一個時間點開始出現症狀。

過敏也有好發時期,皮膚過敏90%會在五歲前發病,五、六歲後,則以氣管症狀為主,接著是鼻子。食物則是跟著皮膚走,很多小孩幼時對食物過敏,但有時候持續得吃,免疫系統發現這是身體所需,就會產生耐受性。也就是說食物過敏的比例會隨著年紀增長而減少,所以若發現小孩對某種食物過敏,不見得日後都不能食用,可以等大一點再嘗試。 

那麼過敏到底會不會好?黃醫師對好的定義是,可以和過敏和平共處,你可以控制它,你知道身體怎樣可以維持在最好的狀態,雖然有過敏,但沒有讓它影響到你的生活,不好的時候,知道怎麼處理它。

|飲食不只是生產端的責任,消費端也很重要

古碧玲也有一個過敏體質的兒子,為了減輕兒子的過敏症狀,他嘗試過各種昂貴的補充品,最後發現良好的飲食習慣才是根本之道。他認為覓對食原則很簡單,現在安全食材的普及性越來越高,只要提高對三餐食材來源的警覺就可以吃得健康營養。

他鼓勵大家多選擇當季當令的在地食物,盛產作物因為容易種植,肥料和農藥的用量就會跟著減少。由於運輸便利,很多在台灣不易吃到的食物,現在都很容易取得,但古碧玲仍堅持,台灣有的食物,就不吃進口品。長途運輸除了會影響食物本身的鮮度、風味與營養價值,一些在國外施用的農藥,也不在台灣的檢驗範圍內。

古碧玲回憶自己小時候跟著媽媽上市場,常見農夫自己挑著菜到市場販售。現在也有越來越多的小農市集,讓消費者可以直接和農夫交流,聽聽他們用什麼方式種植。此外一些經營食農的社群媒體常會介紹農夫和食物的故事,善用網路和宅配資源,幾個好友一起團購,也能直接和農夫買。

現在外食容易,零食更是琳瑯滿目,如何引導孩子吃健康的食物?黃醫師認為:對食物是選擇,不是禁止。他帶小孩看成份、營養、保存期限等標示,長久下來,小孩就懂得選擇好的食物。

古碧玲則提到日本將食農教育列為正式課程,從小學起就要學習農產、飲食和生活的關聯。孩子在接觸農作的過程中,不只是認識植物,土裡的蚯蚓、葉菜中的蟲子,都可視為一個完整的生命教育體驗課程。很多原本挑食的小孩,只要是自己種的、拔的或料理的,就願意吃了。食農教育要著重體驗,動手做,會讓我們對食物的感情不一樣。

飲食不只是生產端的責任,消費端也很重要。期待更多人願意在忙碌的工作和家庭生活中,再多花一些心力規劃時間,自己採買食材、了解來源、料理三餐,並在子女還小的時候,就帶著他們認識自己吃下去的東西,讓健康陪伴孩子成長。

 
全文同步刊載於萬海慈善基金會刊《停泊棧》NO.52「為公論壇」專欄:選對食物,平衡免疫力 全方位過敏預防,從「食」道來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