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河記事
友善好食
親近好食.從小做起 種菜、買菜與做菜

近年來,食農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,當我們認真看待「吃」這件事, 就會發現除了填飽肚子,還可以吃出好生活。天河基金會舉辦的食農講座,邀請為家庭走入農村的尤優佳、「與鄰市集」的王志文秘書長,以及親子烹飪講師林家岑,分享如何在種菜、買菜、做菜的過程中,把日子過得精采。

吃生活中的滋味

▲由左至右,林家岑、王志文、尤優佳。

尤優佳是《哈蕃果‧農樂園Hot Fun Good Farm》的賣菜人,農園種植了哈密瓜、番茄和葉菜。很多人好奇農園名稱的由來,她解釋自己六年前嫁到農村,才開始接觸農事, 夫家已是第三代務農,阿公種稻、爸爸種菜、他們則打造了瓜果園。

「田」就像是家裡的大長輩,當時她希望能改變農夫看天吃飯,任由市場行情破壞價格等刻板印象,最重要的是想透過計劃性栽種,生產好的東西給消費者,讓農事變有趣,於是在名稱中用了熱銷Hot、有趣Fun、好Good的概念。

對尤優佳來說,食農教育就是讓消費者「在日常生活中『想』起你」。農村不能只有栽種這件事,每次出貨給消費者,她都會附上挑選和食用的資訊,也聊聊栽種的心情。她還主動連絡餐廳、食品業者,花了幾年時間和企業主溝通,讓他們願意將好食材運用於產品上,目前好幾間北部的知名餐廳選擇使用他們的蔬菜。

她常鼓勵客人「吃生活中的滋味」。消費者採買水果時,常會詢問店家,「怎麼上次很甜,這次卻不甜?」遇到這種情形,她會耐心向客人解釋,水果很難從產季頭到產季尾都一樣甜。例如,番茄轉色主要靠日照, 如果採收期日照不足或是多雨,顏色就沒那麼均勻,甜度也沒這麼高。

在哈蕃果,一年要翻土441次、採收20萬噸蔬果。很多人問尤優佳,妳這麼喜歡種田嗎?她說自己對土地的情感,其實來自於家庭,不是說特別喜歡這件事,而是在農村生活的過程中,學會了喜歡。堅持下去是很重要的信念,現在他們聚集了一群人,對家鄉土地有熱情、對栽種方式有一定的原則,希望把對農業的夢想延續下去。

認識生產者、動手做料理

《料理檯上的生活練習》一書的作者林家岑,從事教育工作超過20年,擅長帶小孩在廚房做菜,並從中觀察孩子個性和天賦。創意的發揮,是教學多年來最大的樂趣。她教做菜不是告訴大家要加幾大匙、幾小匙,而是先認識各種食材、醬料的味道,再自己決定要如何搭配,久而久之,孩子都能自己設計菜譜。

她去年暑假帶了七個孩子,到日本長野縣的小布施市進行中日廚藝交流。行前每個人準備一樣台灣醬料,如客家桔醬、XO醬、沙茶醬,到小布施市後,開始拜訪當地小農,就地尋找食材、設計食譜。這群孩子在五個小時,端出樹子蒸豆腐、桔香茄子、紫酥包肉、馬鈴薯炒肉絲等九道菜,供50人品嚐。過程中,除了廚藝還要有良好的時間管理、分工規劃,才能依序出菜。

「多給孩子任務,就會發現他們也有邏輯和想法」林家岑分享,日本人請學生擔任蔬果大使,一人負責一種食物,還有模有樣地製作個人名片,讓他們在推銷時使用。面對挑食問題,他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讓孩子自己料理那樣食物,動手做了再嚐,就會有不同的印象。

現代人生活繁忙,一個家庭常是大人小孩都行程滿滿。如果無法經常拜訪產地,也可以逛逛小農市集。去年六月,台北農訓協會開始在天母舉辦「與鄰市集」,邀請各地農友擺攤販售農產品。王志文秘書長說:農業是一個生活的產業,也是一個生命的產業, 相較於各種驗證標章,他更信任生產者。

進入小農市集和逛大賣場不同,你可以跟生產者聊天,知道他怎麼照顧農作物,從中找到自己認同的農友和產品。林家岑戲稱自己是「SP老師」,因為她常告訴大家加些Salt和Pepper就好,我們是要吃食物本身的風味,如果能挑到好食材,簡單料理就很美味。

飲食是一種習慣,只要多些心思、多點堅持,從小處做起,孩子的成長、一家人的健康、台灣的農業環境,就有機會越來越好。

全文同步刊載於萬海慈善基金會刊《停泊棧》NO.53「為公論壇」專欄:種菜、買菜與做菜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