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河記事
友善好食
以「食」力翻轉社區 地表最強里長牽起「膳循環」

文 / 黃泳晞 圖 / 臻佶祥社會服務協會、天河基金會

卸下夜市的喧騰熱鬧,白天的南機場社區難掩年華老去。一度前衛的集合式住宅外牆斑駁、樓與樓間電線橫縱,當年作為示範建築造型炫目的飛天旋轉梯,如今拾階而上,只見滿目的鐵皮屋頂垃圾堆積。雖與首都政治核心共存於中正區,南機場所屬的忠勤里卻破敗盡顯,所有不容見於明亮陽光的老、窮、髒、亂都吸納於此,是全台北最貧困的社區之一。

成長於南機場,1998年方荷生當選忠勤里里長,當時社區孤獨老問題嚴重,送走好幾位老人家,方荷生心裡不痛快,2001年開始挨家挨戶送便當,從餐食照顧關懷長者身心。「只要穩定吃飯就不容易生病,也可以透過送餐系統,掌握他們的動向和生活情況。」一開始他天天往自助餐店跑,但便當調味油膩,不適久吃,且用餐規模逐漸增長,除了長輩,社區參加課輔的孩子們也需要吃飯。於是方荷生動念,既然有大量的餐食需求,何不自己蓋一間自炊自食的共享廚房?


地表最強里長方荷生,致力推廣剩食不浪費的「食公益」理念。

將剩食變盛食

他向政府申請將廢棄將軍宅改建成南機場樂活園地,在其中開辦「幸福廚房」,以據點共餐、定點供餐及志工送餐等方式供應每日餐食。形容自己是「看見需求就無法轉過身去的人」,即使社會局在共餐補助的次數與人數上均有限制,但方荷生對於有需求者依舊盡數接納,除了里內與週邊社區的長幼,受暴婦女、無家者等社會處境邊緣的弱勢族群,都是幸福廚房的服務對象。「政府只補助40個人,但我不可能第41個人就不准他來吃飯,也不可能只供應一餐。一週共餐一次那是辦活動,做五天才能真正落實照顧。」方荷生說。


天河基金會於一月捐贈年菜給樂活園地的長者享用。

食堂如今一到五準時開飯,一天要準備超過300個便當。想照顧的人這麼多,食物從哪來?「剩食」是方荷生眼中一石二鳥的解方。「不能賣不代表不能吃,絕大部分的剩食還是很美味,如果能再利用,不僅減少食物浪費,也能讓食材發揮更大的價值。」他與家樂福合作,每日派車載回賣場下架的即期商品;也接收附近傳統市場賣不出去的格外品或醜蔬果。這些不受消費者青睞的剩食過去只有被丟棄一途,如今透過幸福廚房,搖身一變成為能溫飽眾人的盛食。

作為天河基金會的「美食加值計畫」合作夥伴,廚房不定時會收到由計畫小農種植的有機蔬果,替方荷生的「無菜單料理」加菜。方荷生笑稱,無論是受贈食材或是每日蒐羅的剩食,他都心存感激,來者不拒,但由於收食材如驚喜包開箱,日日不同,無法預測,因此幸福廚房沒有固定餐點,菜色完全依當天收到的食材決定。但可以擔保的是,因為供給量大,因此上午收到食材,中午就能端上桌,新鮮度絕對穩當。


食物銀行將捐贈品陳列架上,供會員自行挑選真正所需物品。

分享食物,培力弱勢

相同模式也複製到「食享冰箱」與「食物銀行」上。前者與吳寶春、哈肯鋪等麵包店品牌合作,每日回收下架的即期麵包,經惜食中途島整理、分裝後,送往台北市22個冰箱據點發放。南機場食物銀行的物資則主要來自量販店、企業及民間宗教團體勸募,以「柑仔店」形式陳列非生鮮類即期食品及日用品,供需求者自主挑選。


食享冰箱每日下午均有大批民眾排隊領取麵包。

食享冰箱意在「分享」,不問資格條件,有需求者每日皆能領取一定數量的麵包;後者則重弱勢培力,須經平台篩選身分成會員後,才可得點數選取物資,確保資源能依受助者的意願及需求合理分配。

20幾年下來,方荷生所做之事已超出傳統里長範圍許多。他在樂活園地成立前便另設「臻佶祥社會服務協會」,肩挑里長與NGO雙重身分,從多重管道替地方注入資源。近年他還開設「書屋花甲」咖啡店,販售續食餐點,倡議食物不浪費的同時,也輔導社區非行少年考取咖啡證照,培養技能接軌社會。

2019年底方荷生獲頒總統文化獎,多年來以惜食、續食、食享等「食公益」模式服務在地、活化社區的努力受到了肯定。但是行動派的方荷生腳步沒有停下,他去年底剛開第二間食物銀行,現在正忙著到處演講,要讓「以剩食串聯惜食和公益」的模式複製全台,更讓生生不息的「膳循環」遍地開花。

 

全文同步刊載於萬海慈善基金會刊《停泊棧》NO.107「俯仰天河」專欄:以「食」力翻轉社區 地表最強里長牽起「膳循環」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