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河記事
友善好食
戴進文的「無為」種田術 有機香蕉和蟲蟲一起長大
 文/黃泳晞 圖 / 天河基金會

戴進文的有機香蕉園遠看像塊廢棄地,雜草枯葉散落一地,踩著腐爛蕉葉一路往園內走,直到拔地而起的蕉樹映入眼簾,大葉掀開果實盈盈,才看出農園旺盛的生命力。貫徹自然農法近20年,戴進文任憑野草橫生並非懶惰,而是要刻意維持農地叢林生態,以此營造一個能讓萬物共棲共好的自然空間,在收獲作物的同時,也以友善的方式回饋大地。

 

 

 

母親大病初癒後的啟示

位於屏東大武山腳下,戴進文的芫翊農場主要種植香蕉,也有些許檸檬和木瓜。作物採收後,他時常寄往台北,請家人協助帶到小農市集販售。2019年末,天河基金會在台北希望廣場農民市集初次與芫翊相遇,現場掃空的攤架顯示出作物好口碑;而戴進文對有機農業的堅持,也與基金會推廣友善自然的精神一拍即合,當下便邀請芫翊農場加入「美食加值計畫」行列,成為合作夥伴之一。

「美食加值計畫」為天河基金會鼓勵環境友善耕作的常態計畫。由基金會出資,定期、定額向合作農民購買當令有機作物,支持有機耕作行動,維護生態永續;同時將所購產品捐贈給全台各地、各類社福機構,如弱勢兒少、移工、社區長照等,讓資源輻射至社會更多需要的角落。

芫翊的有機香蕉皮薄肉Q,品質穩定,受到社福單位諸多好評。但作為第二代蕉農,戴進文在有機這條路上其實是半路出家,從國中開始就跟著父親在蕉園中穿梭,他過去一直依循著父執輩傳承下來的慣行耕作模式,直到多年前母親一場大病才一頭栽進有機的世界。「當時我媽媽病得很嚴重,連續一個月在醫院高燒不退。後來是靠攝取全天然無毒食物,食療了好多年,才慢慢調養恢復。」

體會到食物對人體的巨大影響力,戴進文決定轉型,但從慣行轉有機,首要面對的,就是產量與通路的驟降陣痛期。傳統慣行農法透過施行化學肥料、除草劑和殺蟲劑,從外界嚴格控制生長環境,可以確保作物產量及外表都符合市場喜好;但主張將主導權返還自然的有機農業,因為缺少人為干預,作物不是經常被蟲害咬得坑坑巴巴,就是直接報銷。即使好不容易種出作物,賣相不佳的有機醜蔬果也頻頻被商店退貨,很難賣出去。

「通路只接受漂亮的水果,一看不行就打下去不讓你賣。那時候很辛苦,都是靠借錢繼續撐。」戴進文說。堅持不做什麼,遠比做什麼還要不容易。眼睜睜看著蟲害肆虐,卻又不能灑藥干涉,有機之路道阻且長。但親身領悟過健康食品的重要,便不太可能再走回頭路,他決定想辦法與大自然和平共處,透過不傷害生態的自然農法,讓作物平安長大。

芫翊農園用自然農法種出的香蕉香甜Q彈,很受好評。

友善果園野蜂也愛自然農法

講求維持土地自然原貌,降低一切外在人為干預,因此戴進文除了播種和澆水,既不除草也不施肥;即使鳥、蛇、昆蟲、蜥蜴甚至是老鷹等生物出沒也不驅趕,放任牠們在果園自由生活,而他的香蕉樹,就在這片宛如原始的叢林中,與萬物共生共長。

「森林都沒人管也長得好好的。世間萬物本來就有共同生活的權利,不應該因為人類的經濟活動,就壓縮其他生物的生活空間。」就像老子說,無為所以無不為。戴進文的園地也不砍花草,不搬石頭,就是為了讓昆蟲有食物吃、有地方躲,他相信,當昆蟲有了安全感也不缺糧食後,自然就會留出空間給作物生長。

園中不收拾的蕉葉也是為了落地歸根,讓土地吸收有機質,形成天然有機肥料,替下一次香甜果實的孕育做準備。「萬物都有屬於自己的生態食物鏈,我們只取需要的,剩下的就歸交給大自然。」

採訪當日,果園中不時見到野蜂現蹤。戴進文解釋,蜜蜂能夠協助授粉,是農夫的好幫手,但同時對環境的要求也非常嚴苛,若花粉或水中含有任何化學農藥成分,一接觸就無法存活,因此野蜂又有生態農園指標的稱號。如今園中的野蜂數量已十分穩定,成為另一種自然界頒給芫翊農園的綠色認證。

隨著農園名氣漸響,戴進文也希望發揮正面影響力,與合作夥伴黃郁書積極規劃食農教育,向下扎根,建立下一代正確的飲食及環境觀念。他認為台灣就像是一艘船,如何將船上豐沛多元的蔬果、健康的生態繼續傳承下去,要靠下一代決定。「我希望帶給年輕人正確的觀念,未來當他們掌舵時,就能帶領台灣航向更好的方向。」

全文同步刊載於萬海慈善基金會刊《停泊棧》NO.108「俯仰天河」專欄:戴進文的「無為」種田術 有機香蕉和蟲蟲一起長大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