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河記事
友善好食
有機小農也能變大農 張銘輝堅持種出不怕被蟲咬的蔬菜
文 / 曾毓翎 圖 / 天河基金會

健康飲食風潮盛行,貼著有機標章的醜蔬果成為國人採買食材的鎖定目標,但天河基金會「台灣美食加值計畫」(以下簡稱「美食計畫」)合作小農「大豐有機農場」出產的有機蔬菜,卻曾因外觀太漂亮引起消費者的質疑,對此農場主人張銘輝喊話:「有機蔬菜也能很漂亮!」

八年前,張銘輝因緣際會下結識桃園在地小農,看見有機農業的前景,毅然辭去原先電子研發業的工作,從台北來到靠海的桃園觀音地區,挽起袖子當農夫。沒有傳統觀念的束縛,張銘輝用自己的方式思考農業,闖出與眾不同有機路。

張銘輝從電子研發業轉行當農夫,經過八年努力從小農變大農。

 

用最原始的方式和土地相處

創業百百款,張銘輝選擇當小農,然在積蓄全投入農場建造後,才意識到種菜非易事,處處是學問,「我一開始什麼都不會,完全沒有概念,只能硬著頭皮做下去。」歷經幾次挫敗,張銘輝為精熟農藝,拜訪諸多農友,集大成農民的智慧,摸索出一套適合自身農場的耕作方法,解決種菜新手的瓶頸,但更嚴峻的挑戰還在後頭。

開始務農的第一個夏天,大部分的農作物皆枯萎,無法採收,張銘輝把失敗歸因經驗不足,埋頭努力增進技能,想不到隔年夏季故態復萌,損失更加慘重,向專家諮詢後才得知全是害蟲「薊馬」惹得禍。兇手找到了,可找不到友善環境的防治方法,張銘輝雖感灰心但不想放棄對有機的堅持:「如果用農藥,土壤、水都會受影響,這塊地就不能用了。」

後來,他認為農場外圍的竹林通風不良會干擾蔬菜生長,清除後蟲害竟也減少了,張銘輝樂道:「很多農民會調劑除蟲,其實用最原始的方式就行了。」他分享,有時害蟲只吃特定菜種,這次讓給牠們,下次輪種其他青菜,缺乏糧食牠們就會走了。順應自然的法則,與土地共生,作物長得好,人也才會跟著好。

遍布農場漂亮翠綠的蔬菜,張銘輝讓大眾看見有機也能出頭天!

美食計畫滋養小農自助助人

天河基金會「台灣美食加值計畫」長期支持友善環境的在地小農,定期、定量向其採購有機作物,再捐贈至具供餐需求的社福單位。期待透過有機食材,讓大眾認識食物、環境和人之間的關係。談到美食計畫,張銘輝憶起農場經營初期的辛苦,感謝天河的幫忙,也因此才得以接續一段美好的緣分。「早期菜長得不好看或冬天菜太多的時候,就會送給社福單位,計畫裡好幾間桃園的單位我之前都送過。」不同的出發點,做一樣的好事。不謀而合的善行,讓張銘輝對土地和人的友善,最終回饋到自己身上,循環不息。

大豐農場與天河合作的這六年來,美食計畫也持續滋養、見證農場的壯大。身為外行,張銘輝一開始吃了不少苦頭,但他別於內行的嶄新思維,使他快速成長。傳統農家傾向選擇重量飽滿的單種葉菜,工作不繁雜還能賣出好價格,但凡事求新求變的張銘輝則喜歡多方嘗試,一個農場就種了17種青菜。「我種的很多菜都比較輕,沒什麼人種,別人覺得我傻傻的失去很多賺錢機會,但通路喜歡多元化就會選擇我們,所以我得到的是更穩定的顧客關係。」張銘輝自認個性較大膽敢衝,他人不願挑戰的困難,他都認為值得一試,「夏天有些菜不好種,全台都不好找,但我們都克服了。」達成不可能的任務,大豐農場一躍成為有機市場的獨特存在。對於農場的轉變與成功,張銘輝總是謙遜:「就沒有想很多,好好做就會被看見。」

台東縣智障者家長協會烹飪有機蔬菜,服務對象吃得津津有味。

當年差點因為蟲害歇業的大豐農場,如今已是多家知名賣場的固定合作對象。沒有經營農場粉專,也不做行銷宣傳,顧客對張銘輝的肯定與信任,從倉庫牆上滿滿的訂單標籤和一箱箱待出貨的蔬菜便能察覺。「如果所有事都想得很清楚,可能就都不會做了。」憑著不安於現狀的冒險精神,張銘輝勇於走別人不走的路, 遍布農場漂亮翠綠的蔬菜,如同他八年來不怕蟲咬的韌力,讓大眾看見有機也能出頭天!

全文同步刊載於萬海慈善基金會刊《停泊棧》NO.143 「俯仰天河」專欄:有機小農也能變大農 張銘輝堅持種出不怕被蟲咬的蔬菜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