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河記事
社會創新
別讓房地產綁架台灣經濟


▲為公智庫於六月份舉辦的「居住正義與社會創新」座談會,林建甫院長發表《房地產政策應該與時俱進》演講。

多年來,房地產被視為經濟火車頭,台灣經濟研究院林建甫院長卻認為,台灣「悶經濟」遲遲無法改善,跟房地產脫不了。房價過高帶來的沉重壓力,使一般人沒有多心力和資源,投入其他活動,買賣房子太好賺,也使過多資金流入房地產,缺乏研發創新,產業和社會自然無法進步。

以限制性政策,保障人民居住權

林院長從大學開始學經濟,長期思考經濟的問題,他認為:資本主義能提供充分的誘因,維持創新動能,讓整體經濟發展,但在房地產上,不見得可以談資本主義和市場機能,因為居住是人權,是每個人應該有的天生權利,如果沒辦法做好基本保障,談市場機能是一件奢侈的事。

根據知名房地產雜誌《Demographia》統計,2015年全球房價所得比前十名城市,台灣佔了四個,分別是台北市16.1倍、新北市12.95倍、台中市8.83倍、高雄市7.91倍。只要在5.1倍以上就被歸類為一般家庭極度負擔不起,顯示這些地區房價對人民造成的壓力。

林院長認為,對於房地產,政府要有一些限制性政策。以新加坡為例,1965年起,總理李光耀主張住者有其屋,政府出資興建組屋,並擬定周延的申請條件,三房型組房約17萬星幣,折台幣四百多萬即可購得,針對家庭收入高低,還另外提供購屋津貼,目前超過80%新加坡居民住在組屋。

德國則將房地產視為社會福利的一環,與教育、醫療都是人民基本需求。政府除了為中低收入家庭打造保障住宅,也訂定合理房租,房東不能任意調漲房租。買賣不動產需繳納土地稅、土地購買稅及資本利得稅,購屋十年內出售獲利要被課15%以上的投機稅。現今德國經濟一天比一天好,但柏林的房地產數十年來都維持一定價格。

稅制改革是正確而必要的道路

台灣房地產之所以有很大的炒作空間,可歸咎於持有成本太低。長期以來房地分離課稅、房屋標準單價沒有調整、公告地價和公告現值遠低於市價等原因,使得房地產的實質稅率只有0.1%,要健全台灣房地產環境,必從稅制改革做起。

林院長建議,自用住宅要採事實認定,並參考實價登錄,估算市價,讓稅基接近交易價,也可採差別稅率,保障自用住宅,提高非自用住宅、豪宅、空屋等的稅率。交易稅則需由實際獲利認定稅基,扣除取得成本及相關費用。

房地產稅賦屬地方稅,增加稅源可做地方建設的經費,一般老百姓只要多付出一點稅金,就可享受更好的公共環境與社會福利,又可抑制投機客不當炒作,讓房價更合理。雖然過渡時期,可能因房市冷凍、交易量縮減,造成稅收變少,但這是再平衡的現象。長遠來看,稅制改革是正確而必要的道路。

需要買一間房嗎?

近來,共享經濟正在改寫市場規則,越來越多年輕人透過網路,分享各種物品和服務。物盡其用是共想經濟背後的哲學,其實這種概念並非新創,古代物質稀少,宗族間的凝聚力強,大家一起吃飯、共用物品和生活空間。現在則是善用資訊科技,透過網路開啟大規模的共享。

例如在台灣備受爭議的Uber租車公司,公司本身沒有車子,國際住宿網站Airbnb本身沒有房子。他們都是透過認證制度,以及公平評價方式,讓大家共享資源。人們可同時是生產者和消費者,成本比獨自擁有低很多。

信任關係是共享經濟中很關鍵的一環,口碑評價的累積、違規賠償的辦法都影響人們的選擇,可以預見各式各樣量身訂作的保險也將隨之發展。完善制度能增進人與人的良好互動,使閒置物品賺取收入,更能活絡市場,進行產業轉型升級,是台灣不應忽視的經濟潮流。

林院長認為,社會住宅也可視為共享經濟的一種。目前社會住宅最大的問題在數量不足,只租不售的社會住宅總計只有6813戶,約是住宅總存量的0.08%。不論由政府直接興建,鼓勵民間共同建造,或是透過稅賦減免,讓市場上的空屋投入社會住宅,都是可行的方式。

台灣實質薪資已16年沒有漲,少子化現象、兩岸關係變化,都讓房地產充滿變數。在共享經濟的趨勢下,大家不必將擁有房子當作必需累積的財富,再配合稅制改革、福利政策推行,使房地產價格下跌,讓更多的資金能投入產業創新,社會才能得到良性發展。

全文同步刊載於萬海慈善基金會刊《停泊棧》NO.55「為公論壇」專欄:別讓房地產綁架台灣經濟​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