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河記事
社會創新
創新∞社會:倡導實作的力量

為了落實新政府的安心住宅政策,行政院在9月通過《住宅法》修正草案,並函請立法院審議,以提高經濟或社會弱勢者的承租社會住宅的比率,並再次表示8年內將提供20萬戶只租不賣、租金合理、環境優質的社會住宅。

為公智庫在「居住正義與社會創新」座談會中,邀請劉維公教授與郭瓊瑩主任,從創新面向,探討社會住宅與居住正義的可能性。劉維公教授目前任教於東吳大學社會系,曾任台北市文化局長,在理論和實務上都有豐富經驗。郭瓊瑩主任任教於文化大學景觀系,日前帶領學生參與教育部主辦的「青年創意生活城」活動,讓年輕人發表自己的居住願景。 

|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也蓋社會住宅

 談到社會住宅,我們可能馬上想到建造經費如何籌措?土地從哪取得?容積怎麼計算?這些討論常讓大家落入數字和空間的迷思。其實居住問題並不只發生在台灣,劉教授提出資料說明:2030年全球將有50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,其中約20億會生活於貧窮線下,如果希望照顧這些人,每周要蓋一個可容納100萬人口的城市,持續20年。我們需要更多創新思維和行動,才能面對這個就在眼前的社會課題。

今年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是智利人Alejandro Aravena,他所帶領的團隊ELEMENTAL用嶄新思維打造社會住宅,這些被稱為「Half of a good house」的屋子提供基本入住單元,並預留一半的彈性空間,讓住戶在經濟條件改善時,可依自己的需求和喜好續建,而不影響建築的安全性、舒適性和整體性。

對Alejandro Aravena來說,有限的建造費用不是完成幾間住宅的單次性開銷,而用是一筆可在數年後增值的投資。他的作法不只跳脫了預算框架,同時提高住戶參與度,保有住宅品質,也讓每間屋子展現了各自特色。

「了解世界的變化,台灣在這個浪潮上,應該有更積極的做法。」劉教授認為:遇到問題,應該去找解決的方法,這就是創新。我們常說社會創新,這是把社會當作是創新形式的一個類別,如同教育較新、科技創新、農業創新、組織創新等。

他提出意涵更豐富的「創新社會」概念,我們要有一個新的社會型態,以此支撐創新工作者、創新方案,讓創新和社會更緊密的結合,並強調實際行動的重要性,以解決我們面對的各種社會議題。

|青年創意生活城

根據教育部統計,全台約28萬名大學生因個人意願或學校宿舍不足,選擇在校外租房子。宿舍不足大學主要分布在台北、新北、桃園、台中、台南、高雄六個直轄市。郭主任表示,很多學生在就學期間就得面對居住課題,受限於經濟能力,不少人住在公共安全有疑慮的房子。

在「青年創意生活城」活動中,學生以台北市信義區的陸軍保養廠為基地,發想空間活化的可能性,該基地約9.6公頃,原屬國防部營區,軍方於2004年遷出後閒置至今,周邊有101大樓、四獸山、台北醫學院等。 

在數個提案中,一組學生將台灣常見的貨櫃作為建築單位,將青年住宅、創業基地、都市農園、生物科技中心、藝文展演空間等整合在一起,並串聯周遭生態系統與自然景觀。貨櫃屋成本低、變化多、建造容易,近來風靡歐洲各國,但台灣礙於法令限制,只能運用於短期活動,如何讓貨櫃屋走出嘉年華會場,普及於日常生活中,才是真正的突破。

郭主任發現,在年輕人的想像裡,不追求一個永久居所,而是希望有個「飛鳥棲所」,在就學、就業的不同階段,能有暫時的、機動性高的生活空間。在參與青年創意生活城的過程中,大家談的創新不只是設計,機制面的創新更為重要。

|創新∞社會

社會住宅單靠住宅政策就能解決嗎?盯著政府幾年蓋幾戶就足夠嗎?劉教授認為,居住課題要放進更大的脈絡討論,不只是人口、財富,還包含生態、文化、公平正義等。

我們需要回到創新的課題,有創新思維才不至於地找了、房子蓋了,仍無法解決社會問題。當一個社會凝聚足夠的共識,讓更多創新改革的想法和人才得到支持,我們期待的居住正義才有可能成功,創新與社會之間才會是無限大的加乘關係。

 

全文同步刊載於萬海慈善基金會刊《停泊棧》NO.56「為公論壇」專欄:房子蓋一半,創意變行動​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