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河記事
生命關懷
從認識和接納做起 讓移工的明天變更好
文 / 曾毓翎 圖 / 天河基金會

1989年,政府引進第一批外籍移工;30年過去,越來越多東南亞面孔融入台灣社會,替勞動產業注入活水。對多數移工來說,台灣早已是熟悉的異鄉,而我們卻對東南亞所知甚少,面對這些跨海來台的移工,或許我們可以試著了解更多。

飄洋過海的東南亞女性

先從以女性為主的社福移工開始吧!社福移工可細分為「機構看護」、「家庭幫傭」與「家庭看護」三種,其中「家庭看護」與我們家庭密切相關,默默替許多無暇陪伴失能、年老家人的國人擔任照顧角色。照顧長者是工作,照顧家庭則是這些東南亞女性的使命,「對她們來說,台灣是賺錢的好機會。」位在高雄、長期服務移工族群的台灣勞工權益關懷協會(以下簡稱「勞權關懷協會」) 的簡長榮主任說明,同樣是照護行業,母國薪水遠遠不及台灣薪資的一半,為了讓家人擁有更好的經濟條件,她們才願意付出歲月,遠赴台灣工作。

在異鄉打拼的她們,往往多年後才能再見到親友,故鄉的一切僅由手機通訊得知,然有時家人的話卻與實際不符,簡長榮嘆:「這很現實,有些人回去發現先生跑了,用她的錢再養一個家庭。」不只是親人,同鄉也是移工遭遇背叛的潛在風險,「朋友說家裡缺幾萬塊,結果錢一去不回來。」相信無論是誰,遇上金錢問題都是進退兩難,為避免看護工損失辛苦錢,簡長榮提醒雇主留意看護工的金錢用途,確保每個月寄回家的錢金額固定,並提防他人的借錢意圖。

但雇主僅是第二道防線,改變觀念才是第一道防線,「印尼和越南一樣,你有錢大家會尊重你,如果錢都寄回家,回去沒錢沒人理你。」發現她們的社會模式,簡長榮鼓勵看護工自己留一些錢,返國時買一些家鄉不常見或不易取得的台灣產品,不但能作為禮物送給親朋好友,還能增添衣錦還鄉的榮光。此外,具備防範意識更是重要,因此勞權關懷協會藉由平時公園文化活動的機會,辦理反詐騙、衛教等講座,移工能攜長者一同參與,雙方皆加強預防,一舉兩得。


身負職災、官司的移工,勞權關懷協會亦為其提供短期庇護。

 

美食加值與移工共築心關係

為了讓看護工在全日工作中得以喘息、學習新知,勞權關懷協會著手執行公園文化活動,內含講座宣導、專業照顧課程、勞資關係輔導和團康聚會等項目,其中團康聚會最受看護工喜愛,還意外地替長者鋪上認識移工的友善之路。「我們從2009年開始當主辦,後來就不做了。」簡長榮笑說:「讓移工自己來辦,結合他們的節慶和特色,這樣才好。」

回憶之前印尼移工舉辦的開齋節聚會,簡長榮印象深刻,「他們在公園拉印尼國旗、放印尼的歌跳舞,還準備印尼食物來分享,氣氛很好。」受歡樂氛圍感染,長者在旁竟坐不住,各個都想與移工同樂,甚至坐輪椅的爺爺也站起來跳舞,一起倘佯於異國文化的熱情裡。簡長榮樂道:「我跟阿公阿嬤說,您看!你都不用搭飛機就到印尼了,而且不遠就在你家旁邊公園!」在歌舞與佳餚間,長者看見移工的另一面,拉近彼此的距離,心亦更加貼近。

在這熱鬧佳節裡,天河也悄悄與大家共襄盛舉。勞權關懷協會為天河美食加值計畫的合作單位,天河定期送小農有機栽種的作物給協會,協會再讓移工自由發揮,將台灣食材烹飪出東南亞風味,「吃家鄉菜心情會好,心安定了就願意留下來。」了解家鄉味對異鄉人的重要,簡長榮改變平時照顧庇護中心移工的方式,從訂便當改成準備食材,讓其自行料理,「吃雖然是小事,但對他們來說是很重要的心靈支持和安慰。」

「越了解東南亞的文化與社會,越需要去幫助他們。」向移工展現友好與包容,讓我們從認識和接納做起。


在過去留影裡,能看見公園文化活動深受移工與長者喜愛。

 

全文同步刊載於萬海慈善基金會刊《停泊棧》NO.135 「俯仰天河」專欄:從認識和接納做起   讓移工的明天變更好

TOP